郑路,1978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最后学历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L.V.M.H.青年艺术家大赛奖学金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
郑路在近几年来不断的个人实践当中逐渐构建自身的语言系统。早期以汉字为元素构成一系列雕塑如《淋漓》及《张弓无箭》等,作品以雕塑和文字之间的互动与冲突中索取支撑,2009年北京新时代画廊的个展《读空》,2011年台北MOT/ART个展《张弓无箭》,香港Schoeni画廊个展《光阴》,2013年上海沪申画廊个展《以水济水》,都是这个系列的呈现。在这个系列中,郑路将金属汉字塑形,消解了传统雕塑的体积量感,达到一种“无形之形”的形体逻辑悖论。汉字的“意义”与汉字的“物质”属性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既是意义表达的载体,同时也是造型的材料元素。文字和雕塑结合的实践,在形态及内容上引发了一种转写过程,文本变成文字,文字变成实体覆盖在形体之上,乃至通过形体将文字转换成光影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转写过程。这种摹写的方法也包含着对于源自对中国传统在当下解读以及延展的方式。
2014年在新加坡Gajah画廊的个展《重现》,又呈现了系列实验性的平面作品中“图像重现”。这个系列是他对于网络时代存在以及人类生存状态这些根本问题的思考,郑路利用当今常见的机械和数字工具,通过工业化标准作业流程,选取图像,生产图像并将图像毁坏(打磨至平滑光亮消除人工的痕迹)。 最终呈现出不可控的多重图像,图像的原始意义再生成新的解读方式。
随着个人艺术实践的深入,郑路对创作中调动的材料与媒介进行了探索,2015年在北京之间艺术实验室《H-O-H》台北当代美术馆《潮骚》,以及2016年在北京芳草地展览馆《唯止》的几个个展中,水作为物质依据,成为贯串创作实践的线索,结合多媒体、技术及物理试验为一体,诠释“水”的物态转换,以及“水”在不同空间中的千变万化,并借此象征个体生命成长的多种样态与可能性,进而反思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塑造力量和人文发展的本质,也就是对于自然、自性、和自我的追求。
郑路在近几年来不断的个人实践当中逐渐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艺术逻辑和语言系统 。他将物质、文字、水、时间、空间等概念纳入自成体系的观念构架中,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表现方式 。同时也借此来暗喻生命状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及如何应对自然、自性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